荷蘭帝國史,從小小鯡魚開始

  • 作者:
  • 来源:

\



荷蘭人最想念的家鄉食物


  沒吃過鯡魚,等於沒來過荷蘭。荷蘭人吃鯡魚的方式很特別,不是用煎或烤的,而是直接搭配洋蔥生吃。首先將醃製好並去掉頭和內臟的生鯡魚一刨兩半,去掉魚骨,抹上新鮮的切成小方塊的洋蔥,用手拎起魚尾巴,仰起脖子直接把魚送到嘴裡,然後整條魚邊吃邊吞下肚子。對習慣煎炒烹炸的中國人來說,這種吃法似乎有點過於“生猛”,腸胃也需要點時間去適應這種略帶腥味的生魚肉。


        一年四季,在市場的攤販那兒都能買到生吃的鯡魚,如果不敢整條吞下,可以請老闆切片,大家分著吃。這是荷蘭人特有的鯡魚料理,也是身居海外的荷蘭人最想念的家鄉食物。


  一把小刀成就“海上強國”


        由於海流的變化,每到夏季,就有大批的鯡魚洄游到荷蘭北部的沿海區域。有資料顯示,14世紀時,荷蘭的人口不到100萬,當時約有20萬人從事捕魚業,小小的鯡魚為1/5的荷蘭人提供了生計。生活在北海邊的其他民族,也都組織了捕撈鯡魚的船隊。


        一個聰明的荷蘭漁夫的一把小刀卻使荷蘭奠定了壟斷鯡魚貿易的地位。鯡魚貿易最撓頭的環節是保鮮。在那個沒有冰箱冷櫃的時代,捕撈上來的鯡魚經常會臭掉。直到荷蘭一個名叫威廉姆的漁夫發明了一刀切的處理方法,把鯡魚的肚子剖開,把內臟取出,把頭去掉,然後把鹽放在裡面,這樣可以保存一年多的時間。聽起來簡單,但正是這個簡單的被稱為“荷式保鮮”的發明讓荷蘭的漁船可以放心大膽地在海上長期作業,深入到更遠的海域,大量打包運輸醃製的鯡魚,成批量出口到其他國家。

        在17世纪初的北海上,有大约500余艘被称为“鲱鱼公交车”的荷兰大型专业捕鱼船四处游弋,每个捕鱼季节能够收获大约3.3万吨鲱鱼。鲱鱼因此成了荷兰崛起的“第一桶金”。捕鱼业对各类船只的需求推动了造船业的兴起。这个只有数万平方公里,土壤贫瘠、地势低洼的小国通过海上贸易开始铸就一个伟大的商业帝国。 这个前无古人的庞大商业帝国就借着小小鲱鱼走进了辉煌灿烂的黄金年代,源源不断地从世界各地吸取着财富。有人曾经这样评论那时的荷兰:“挪威是他们的森林,莱茵河两岸是他们的葡萄园,爱尔兰是他们的牧场,普鲁士、波兰是他们的谷仓,印度和阿拉伯是他们的果园。”


  威廉姆和他的“荷氏保鲜”被永久地载入了荷兰乃至世界贸易的史册。在威廉姆的家乡小城,人们竖起了一座他的全身铜像。“他”一手拿着那把著名的小刀,一手握着鲱鱼,深情地注视着远方,仿佛在满意地回顾着鲱鱼给这个国家带来的辉煌。


  鲱鱼成了文化符号


  鲱鱼作为一个文化符号深入到荷兰生活的方方面面。每年5月底的那个星期六是荷兰的“旗帜日”,大大小小来自周边渔村的渔船,聚集在海边小市斯赫弗宁根的港口载歌载舞庆祝鲱鱼捕鱼季节的到来。此外,鲱鱼的形象还作为一种历史的象征广泛地存在于荷兰的艺术作品中。甚至斯赫弗宁根的市旗上还画着三条带着皇冠的鲱鱼。


  如今在鹿特丹的一些古老房屋上,仍可以见到鲱鱼的图案。这些标志似乎在提醒人们注意:鹿特丹作为世界第一大港的历史,就是从一只只装满咸鲱鱼的大缸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