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烹調文化淺說

  • 作者:
  • 来源:

烹調是一種文化,至少在中國是一種文化。因為,烹調在中國早已超越了維持生存的作用,它的目的不僅是為了獲得肉體的存在,而且是為了滿足人的精神對 於快感的需求。它是人們積極的充實人生的表現,和美術、音樂等等有著同樣的提高人生境界的意義。人們稱烹調為藝術,這在中國是毫不過分的。

中國有句古語“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西方文化從某種意義上講可以說是男女文化,中國文化則是一種飲食文化。當然,這並不是一 種嚴謹的論斷,不過是藉以說明中西方兩種不同的人生傾向。作為西方來說,因其文化傳統的緣故,人生傾向明顯偏向於男女關係,這在漢民族是難以理解的,因為 漢民族對於男女關係理解的褊狹,僅僅把它看作一種性關係,而文化傳統中又把性神秘化,蒙上一層濃厚的神聖和倫理色彩,而對於現實的性又只能接受生理的理 解,所以對性的理解也是膚淺的,而且這一切都還只能“盡在不言中”,說出來便有悖禮教,認為是道德淪喪了。而西方,男女關係的內涵和外延遠非漢民族的理解 所能包括。所以在西方,“男女關係”對於社會關係和文明程度都有著較強的反映力和影響力。

在中國,祖先聖賢形成了在性問題上保守的傳統,而把人生的傾泄導向於飲食。由於這個原因,不僅導致了烹調藝術的高度發展,而且賦予 烹調以豐富的社會意義。首先,在人們的風俗習慣中,婚喪嫁娶這類大事,總是以吃作為其重要內容甚至高潮部分;其次,它是中國人最重要的社交手段之一。在農 村,“認識”這個詞常常為“在一個桌上吃過飯”所代;同時,烹調也是民族表達感情的重要方式。

中國哲學作為東方哲學的代表,其顯著特點是宏觀、深遂,同時又很模糊、不可明確界定。這給中國烹調的指導意義是非同一般的。中國菜 的製作方法是調和鼎鼐,它的原料可以是一種或多種,它的調料可以是一樣或多樣,它的步驟可以是一步或多步,最終是要調和出一種美好的滋味。這一切講究的就 是分寸,就是整體的配合。它包含了中國哲學豐富的辯證法思想,一切以菜的色香味形的美好、諧調為度,度之內的千變萬化就決定了中國菜的豐富和富於變化,決 定了中國菜的菜系的特點乃至每位廚師的特點。在中國烹調的體系中,不僅講究菜肴的整體性,而且餐具、餐廳、擺台、上菜順序,乃至天氣、政治形勢、食客等等 的不同,婚宴、喪宴、壽宴、國宴、家宴等等的區別,都能納入烹調的整體考慮之中。可以說這種對客觀事物整體性的把握就是中國哲學的一大特點,象中國文化中 的中醫藥學,那種君臣佐使,隨機應變,就與烹調有著極其相似之處。這種哲學思想的不同使西方烹調傾向於科學,中國烹調傾向於藝術。在烹調不發達的時代,這兩種傾向都只有一個目的——度命充饑。而到了烹調充分發展之後,這種不同的傾向就表現在目的上了:前者發展為在營養學上的考慮,後者則表現為對味道的講究。

西方烹調傾向於科學性,這種傾向使其日趨機械、規範。中國烹調傾向於藝術性,它的特點就是隨意性。比如同一道菜,冬天和複天,煤火和炭 火,鋁鍋和鐵鍋,一個優秀的廚師就要根據這些情況隨機而化,這是操作的隨意性。再說原料,西方的菜肴是充饑的,而中國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國烹調在 用料上也顯出極大的隨意性。許多西方視為棄物的東西在中國都是極好的原料。西方人不吃動物內臟,這在中國是難以理解的;西方人因雞腳食之無肉,故將其與雞 骨、雞毛視為同列而棄之,而中國,雞腳則為雞身上相當貴重的部位;西方人發現了番茄,但真正把番茄發揮得淋漓盡致的還是中國人。如此種種,皆為原料的 隨意性;再如技巧,一個優秀的廚師,固然要能做複雜繁瑣的大菜,但就是面對簡單的原料和佐料也往往能信手制出可口的美味,這就是技巧的隨意性。同一道菜, 由不同的廚師烹調,會有不同的風味。而不象麥當勞、肯德基,隨便在哪個國家哪個連鎖店,其品質相同,味道也相同。

在西方,信奉“工作是工作,遊戲是遊戲”的原則,再加上其烹調的規範化和機械性,無論什麼工作便都成了純粹的機械性的工作。單調的 工作甚至會導致人們對工作理解的異化,自然不會有興趣。可以說,在西方,食客的目的寬容了烹調的停滯,而廚師工作情趣的缺乏維持了這種停滯。中國則不 然,“遊戲中有工作,工作中有遊戲”。街上賣燒餅的師傅,揉面時喜歡用擀麵杖有節奏地敲打案板;庖丁解牛,“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廚師在炒菜 時,敲打馬勺,講究烹炒的節奏感。這些雖然不會給烹調帶來什麼明顯的便利,但它卻增加了勞動者的工作趣味。只有在這種氣氛中工作才會有積極意義,才會富有 創造性,才會有中國菜的不斷推陳出新。正是因為中西文化背景的不同,所以才有了這林林總總的飲食文化之巨大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