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黃地琺琅彩萬代長春紋葫蘆瓶賞析

  • 作者:徐文寧
  • 來源:北京光華五號藝術館


\


我們民族的文化史上,許多民族的創世紀洪水神話中,有著一個奇異的大葫蘆保存了世界上唯一的一對兄妹,使人類得以繁衍至今的傳說。據說上古時代,天上雷王與 地上的大聖鬥法被大聖抓住後,雷王揚言要發大水殺死所有人。大聖一怒決定找來殺死雷王的器物,走前叮囑他的一對兒女(伏羲和女媧):「好好看守雷王,不要 給他水喝」,狡猾的雷王騙得兄妹同情,給了他水喝。雷王得水長了神力,沖天而去。念及伏羲兄妹給他的好處,拔下一門牙送給他們,囑咐他們:「把它種在瓜地 上,有洪水時,它會長成大葫蘆救你們。」雷王回到天上發大水報復了大聖。兄妹倆鑿開葫蘆,鑽了進去,隨水漂流。洪水退了,其他人都死了。經太白僊人指點, 伏羲兄妹最終結成夫妻,生兒育女,成為人類的始祖。幾千年來人們把這個神奇的葫蘆當作自己的祖先,十分崇拜它的旺盛生命力。因此葫蘆崇拜實際是一種母體的 生殖崇拜體現,歷朝歷代無論帝王還是俗民都虔誠地供奉著。為我們留下了許多材質而制的葫蘆造型器物傳世。

一九四六年海外拍賣市場首次出現了一隻瓷質清代黃地琺琅彩萬代長春紋葫蘆瓶,當時被一位著名收藏家----駐以色列第一任美國大使收藏。該瓶通高31.7 厘 米,器取葫蘆造型。週身以黃色琺琅彩為地,蝙蝠、葫蘆、綠蔓、長春花卉等圖案,琺琅彩繪呈色均勻絢麗,瓶內施松綠釉。整器胎骨堅密,厚薄適中,造型端莊秀 美,紋飾華貴典雅。圖案主題寓意大清王朝福壽無疆、子孫萬代,大吉大利。器底部色釉及款字已被人為磨掉。從隱見的雙欄圈繪痕,以及調整底部照片上的伽馬值 觀察,原雙欄圈中磨去的款字應為「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

從傳世琺琅彩瓷和粉彩瓷看,它們的主要區別依賴於製作地點、製作程序、用途以及繪畫風格上。因此,十分嫻熟清宮內務府造辦處的資料,就顯得尤為重要。如果這 樣的瓷器一旦磨去了底款,對瓷瓶的斷代就憑添了許多難度。加上此瓶因清雍正檔案中不見相關記錄,因此二零零三年美國紐約多爾拍賣行和二零零五年秋季香港蘇 富比拍賣行上,分別兩次被誤定為「雍正粉彩葫蘆瓶」而給拍出,最終被大陸有識之士收藏。

時隔幾年後,二零零九年的十月,此件法郎彩葫蘆瓶在中國北京光華路5號藝術館展出時,世人再一次面對這尊葫蘆瓶和相關全新斷代補充歷史資料,都為幾年前曾被誤定「雍正粉彩葫蘆瓶」而感嘆。從台北故宮博物院和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的實物來看,乾隆朝琺琅彩瓷立體造型器物明顯增多。僅瓶類就有:蒜頭瓶、雙蓮瓶、雙管瓶、紙捶瓶、葫蘆瓶、雙耳瓶、交泰瓶、膽瓶、觀音瓶九種。此件琺琅彩葫蘆瓶在《乾隆五年各作成活計清檔?記事錄》中有著相關詳盡的資料記錄,這正佐證了乾隆早期器型與雍正晚期有相似的特徵,在雍正清檔無法找到確實記錄的緣由。

其實此類磨款現象與現藏於上海館的一件明成化鬥彩蔓草紋小瓶遭遇相同;也與英國大衛德基金會藏一件明成化鬥彩蔓草紋小瓶同為磨去年款,尚保留長方型款字框特 徵一樣。如果究其為什麼要磨款,歷史上曾經有充前朝之物,牟取暴利之事。例如清康、雍、乾三朝好仿前朝瓷器紋樣,並以追仿前朝青花呈色效果為目的。民國期 間,古玩市場明代瓷器比清代瓷器貴重,有好事之徒將雍正青花器,磨款後去充當永宣之物,以謀取不義之財。但是明成化鬥彩本就珍貴,這種磨款牟利行為,不管 在哪個歷史時期都根本無利可圖。同樣在康熙年間始創的瓷胎畫琺琅上,磨去款後也無半點生存空間。因為康、雍、乾相近器物差價並無太大,擁有者如磨去琺琅彩 瓷款,衹能使其喪失宮廷御用品的名貴性,而導致跌價無半點陞值空間可言。

此外該瓶早在一九四六年出現於海外拍賣市場,未曾經歷大陸六十年代的文革浩劫。絕不會出現因紅色風暴「破四舊」而磨款保全珍物之事。遍覽清宮造辦處有關洋彩 (粉彩)的檔案,尚沒發現一件有關粉彩葫蘆瓶製作記錄。所以據馮先銘先生編著的《中國古陶瓷文獻集釋·乾隆四年記事錄》「乾隆四年十一月十八日,七品首領 薩木哈,催總白世秀將唐英照文號畫樣十一張,內燒選擇白釉雙耳瓶七件……白釉葫蘆瓶八件……當日催總鄧八格將填白瓶共一百十二件領去燒造琺琅用,迄。」又 據《乾隆五年各作成活計清檔·記事錄》「於本年五月初二日,七品首領薩木哈將做得……琺琅五寸磁盤一對,琺琅葫蘆磁瓶一對……琺琅磁花觚一對俱持進交八品 官高玉呈進,迄。」故知,乾隆四年文獻記載的原呈八件白釉葫蘆瓶,其中衹有兩件於乾隆五年五月初二日燒成的琺琅葫蘆瓶,當屬此文中的一隻琺琅葫蘆瓷瓶。  
  

因此本文所提的磨款現象,衹有一種可能性存在,即英法聯軍一八六零年佔領圓明園後,大批宮中寶物散失到民間。當慈禧返京後清廷曾下詔:「凡吾官民如見宮中之 物者一律送還宮中,如有隱藏者重罪治之。」可以想象該瓶的擁有者在當時已經陷入左右為難之中。因為無論上繳與不繳,都是大逆不道。為保全一家性命,惟有不 情願地將瓶底款字磨去。如遇人舉報,因無帝王年號款,又無底部色釉佐證,即使朝廷怪罪下來,也可落個不知者不為過的道理。

琺琅彩瓷器是極為名貴的宮廷御用品,它誕生於清康熙年間。由於它始源於彷製銅胎琺琅器,故在清宮內被稱為「瓷胎畫琺琅」。琺琅彩瓷器製造過程非常的複雜,通 常先在景德鎮禦廠燒成白瓷,然後送抵清宮內務府造辦處繪彩、燒製成品。洋彩一般認為是雍正六年前後,景德鎮禦廠使用了造辦處所制琺琅釉制瓷。洋彩一詞即是 指有別於造辦處的琺琅彩瓷器,也是指當時禦窯廠把造辦處的琺琅釉用於了景德鎮禦廠製作粉彩瓷而言。

儘管鑒定界有琺琅彩中含硼和洋彩中有「玻璃白」等這樣那樣的區別說法。但,因為沒有景德鎮禦廠製作琺琅彩瓷的記錄資料與傳世品可供區別,所以我們根據清宮檔 案及上述材料與景德鎮當代著名文物鑒定家兼國家矽酸鹽學會古陶瓷專業工藝大師黃雲鵬先生一同研究,一致認同此瓶與文獻記載完全脗合,有別於同時代的粉彩工 藝。此瓶用料與粉彩無關,是典型的清代鄧八格等人宮內自主配製的琺琅料;繪畫技法亦有別於同時代的粉彩繪畫法,與康雍銅胎琺琅的用料和繪畫手法一致。黃氏 是該委員會在景德鎮陶瓷產區唯一的一位專業委員,他熟諳景德鎮古陶器工藝、能準確區別琺琅與粉彩配料和繪畫。所以綜他所述,此瓶確是一件極為難得的、彌補 了乾隆大件琺琅彩器種的曠世珍品。亦是海內外已知的唯一一件同類尺寸和造型的存世孤品,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