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螺春茶吐芬芳

  • 作者:
  • 來源:

\

說起碧螺春茶,它產于江蘇省蘇州市吳縣太湖島嶼洞庭東山和西山. 洞庭東山是在太湖之濱,西山是湖中的小島. 當地自然條件十分優越,氣候溫和濕潤,雲霧迷蒙,空氣清新,盛產桃,李,杏,柿子,楊梅,琵琶等水果,滿山碧樹成蔭,花果芬芳,四季不斷.茶樹間種于橘,梅,枇杷園之中,茶樹果樹的枝丫相互交錯,根脈相連,茶園果園合為一體,茶葉受花果香味的薰染,就逐漸形成清香馥鬱的特有品質.碧螺春相傳已經有1300多年的採茶歷史.碧螺春得名多是由於它”條索纖細,蜷曲似螺,幼嫩整齊,茸毛遮體,銀條陽翠”, 而最初的採摘地又在碧螺峰,採制時間在春天的緣故.清代顧綠<<清嘉錄>>記載:”穀雨節前,邑侯採辦洞庭東山碧螺春茶入貢,謂之茶貢.”

\

自從碧螺春問世以來關於它的得名還有不少動人的故事.傳說碧螺春原名”嚇煞人香”,<<太湖備考>>記載,東山碧螺峰石壁,有野茶數枝,山人朱正元加以採制,其香異常,便把這種茶叫做”嚇煞人香”.另說是康熙某年春,茶葉特別多,竹筐盛不下,有人便塞在懷裏.茶葉得到熱氣,忽發奇香.令人驚訝,爭呼:”嚇煞人香”,遂為茶名.

\

清代王應奎的<<柳南隨筆>>中說:西元1675年,康熙巡遊到太湖,巡撫以這種茶進呈,康熙認為其名不雅,逐改名碧螺春.還有一種說法是康熙巡幸江南,駕臨太湖東山峰下,到一所廟宇喝茶解渴,一品而驚歎為人間仙品,方丈介紹說這茶叫”嚇煞人香”,因為茶就產在東山峰上太湖庵前,風起是,四顆茶樹發出近乎嗚咽的哭泣之聲,令人毛骨悚然,但是茶葉又極其醇香,名聲傳遍太湖南北.康熙決定親自去訪一訪這四顆奇樹.原來,太湖庵老尼姑曾收養一個女孩,因這女孩好穿碧螺衣衫,取名碧螺春.碧螺春長得聰明秀麗,特別喜歡茶樹,親手在庵前栽了一顆茶樹.然而紅顏命薄,當地有一個姓董的巡撫之子看中了美麗的碧螺春,董大少在蒙面搶人不成之後,殺害了姑娘.老尼傷心欲絕,把碧螺春埋在她最喜愛的茶樹下,誰知次日又長出三棵同樣的茶樹來,風吹樹葉便發出嗚咽之聲.康熙聽罷便傳董巡撫父子到太湖庵見駕,當場挖出碧螺春的屍首,從她口中取出半截手指頭,和董大少爺的斷指正好吻合.康熙罷了巡撫,斬了大少.老尼感恩戴德敬皇帝一杯香茗,只見茶色碧濃,螺頁紛紛沉落水底,茶味益加濃烈芬芳,康熙十分暢快,下旨將”嚇煞人香”改名為碧螺春,又提壁將太湖庵改為碧螺庵.聖旨剛下,只見四棵茶樹枝舒葉茂,光霞頓生,哭聲全無,枝葉響動如同鳥鳴泉淳,悅耳動聽.自此,碧螺春茶名揚天下.連東山峰也改成碧螺峰了.

\

碧螺春茶從春分開採,于穀雨結束.在新茶上市,採茶季節裏,茶農清晨採摘,中午前後 揀剔茶葉,下午至晚上炒茶.採摘的茶葉為一芽一葉,葉片約1.5釐米,嫩葉背面密生茸毛,茸毛又叫白毫,白毫越多說明茶葉越嫩,品質越好.不僅如此,採摘下來的芽葉還要進行揀剔, 去除余葉,老葉和過長的莖梗.據分析測定,每公斤一級碧螺春茶有十二,三萬個芽頭;二級也有八,九萬個芽頭,嫩度之高,為世界茶葉之首.

誰知杯中茶,芽芽皆辛苦.親歷茶農制茶的艱辛過程,讓人感慨萬分.采下的茶要倒入200度高溫的鐵鍋中殺青,借著薄薄的一層茶葉在鍋中快速輕轉,輕翻,輕抖,那隔不住地高溫直沖心窩.當茶葉在鍋中變柔時,雙手緊按茶葉,貼著鍋用力旋轉片刻,然後抓一把滾燙的茶葉按在手心中順時針揉,直至茶毫顯山露水.這其中的甘苦是喝茶人無法想像的. 一鍋鮮茶625克,不能多也不能少. 多了茶的品質無法保證,少了那手中會燙出一連串的水泡.轉,翻,抖,按,揉一連串的動作要持續35分鐘.初春乍寒,但制茶人卻猶如洗桑拿,渾身大汗淋漓,氣喘不止.而茶農不失幽默地說”城裏人要減肥,就到農家來炒茶”.可想而知,體能的消耗有多大.當您悠然自得品茗之時,請不要忘了茶農的艱辛.
製作碧螺春是一項艱苦細緻的勞動,又是技術性很強的傳統工藝.殺青,炒揉,搓團,焙乾幾個工序要在同一鍋內一氣呵成.要做到:幹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細而不斷.碧螺春茶的炒制要領在於炒揉兼併,關鍵在提毫.提毫的手勢要輕而活,只有精工細作才能顯露出碧螺春渾身毛的特色.

碧螺春茶葉的鑒別方法是:一看,二聞,三摸,四品,就是利用視覺,嗅覺,觸覺和味覺來品定茶葉品質.一看是看外形,條索和色澤,濕看茶湯顏色;二聞世聞茶葉的香氣,判斷香氣的高低純濁正異;三摸是摸茶葉的身份,估量茶葉身子骨是重實還是輕飄,是粗壯還是纖細,水分含量是否達到標準;四品,對要想選購的茶葉如果吃不准,就先購少許,等茶葉開湯審評後再作決定.總之,正品碧螺春條索纖細,捲曲成螺,滿披茸毛,色澤碧綠,沖泡後味鮮生津,清香芬芳,湯綠水澈,葉底細勻嫩.只要依照這一原則鑒賞品嘗,判定是否正品的碧螺春就大致不差了.